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户外杂谈 > 正文

「曲言杂谈」:人才要由人才选

类别:户外杂谈 日期:2018-12-18 4:36:05 人气: 来源:

  朋友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,以为学业已成,前途可期。可是春节期间到人才市场一看,兴奋的心情就像浇了一盆凉水。学业或许已成,可前途还是不能期望得过早。朋友向我抱怨:“现在这些单位怎么了?连个环卫公司都要研究生 ,最差也要985、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,门槛设这么高,有必要吗?”

  出乎他的意料,我说:“在特定的里很有必要。”这特定的是什么?就是负责招收人才的人自己不是人才,没有识才的能力。这就如同一个暴发户手里有了几个钱,想附庸风雅弄点字画装点门面,他自己根本不懂字画,又该怎么做?当然是捡有名的和贵的买。他请你去鉴赏,如果你说哪幅字画不好,他一定会说:“怎么不好,这是某某大师的线多万买来的!”

  现在许多单位招收人才也竟如暴发户买字画。既然在社会上打出了求才若渴的旗幡,而自己又没有辨识人才的能力,那就“只买贵的,不买对的”,把门槛定得高高的,彰显自己单位的“品位”,为自己壮壮胆。如果以后发现招收来的都是庸才,他也好辩解:我招的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,是最高等级了,出了问题责任可不在我。

  学历教育当然是提高人们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手段,但放到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上,人才还就真得不能完全和学历划等号。先说文学大师鲁迅,先官费主修矿业,没毕业又改学了医科。医科学到一半,又弃学搞起了文学。如果这样的人到了今天的人才市场,是大概连投递简历的资格都没有的。

  再说文学大师沈从文,恐怕连初中文凭都没有,据听过他课的汪曾祺先生回忆,其讲课时的满嘴湖南方言,令学生们不知所云。著名学者陈寅恪虽然天南地北读过几个外国大学,但此公志在学问,对一纸文凭视如鸿毛,到了也没弄个博士头衔装点一下门面。在那个时代,他们竟都能“混”进大学做了教授,想来都令人唏嘘。但这样的传奇境遇只有当他们遇到蔡元培、胡适、梁启超这样的人才赏识才会出现,换做当下某些满肚子败絮的假伯乐,大概连小学教师的职位也谋不到的。

  马上就会有人我不合时宜,因为不看文凭招收人才的方式“不可操作”,对这样的我诚恳接受。的确,让没有和学问的庸才去辨识人才,如果不设门槛,招收来的更可能是既没文凭又没学问的同类,风险的确很大。因此,要真做到“不唯文凭”,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,就是要让德才兼备又有识人之能的人去招收人才。英雄见了英雄,才会惺惺相惜。但这话就扯远了,赶紧打住。

  突然想起一则趣事。大概是2006年吧,我和山东分社的几位负责同志到市去拜访一家著名民营企业。在厂区花园的凉亭上,这家企业的董事长与我们进行了座谈。不知为什么,话题就转到了引进人才上,只听这位董事长骂骂咧咧地开了口:“都说洋博士学问大,纯粹胡扯。去年我引进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管理学博士,做我的总经理,可这小子忘记了自己吃几碗干饭。他到来后不是帮助我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员工,却把矛头指向了我,说我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。喝了几瓶洋墨水,忘记自己几斤几两了。分不清谁是企业的老大,这是什么博士?”我们面面相觑,很为这位博士总经理的前途担忧。

  我无意于评判这家企业内部矛盾双方的对错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一个人即便拿到了名牌大学的文凭,有了高学历,通过了一些企业的高门槛,如果所托,也还是会成为绣花枕头的。毋庸讳言,现在个别企业的管理者招收高级人才是为了得到“马踏青苗”的快感,你本事越大,越要把你整得一无是处、服服帖帖,对此,拥有高学历的学子们不可不慎。可以这么说,单位招聘人才,既是单位对人才的挑选,更是人才对单位的挑选,门当户对才好。糊里糊涂抛接绣球,是会终生的。

  因此我很喜欢韩愈的《送董邵南序》,我认为这就是一部人才的人才观。文章不长,我试着翻译成今天的白话:自古以来都说燕赵之地多激昂的仁人志士,董生考大学(进士),接连几次落榜,怀抱杰出才能,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游历。我相信董生此行一定会改变境遇,小伙子,一定不要泄气呀!

  你在怀才不遇时,凡是德行的人,都倍加同情怜惜你,何况燕赵之地的豪侠之士奉行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!不过,我曾听说风俗会因而改变,我怎么知道今天那里的风气与古时所说的是否有变化呢?那就以你此行的境遇去吧。小伙子,一定要努力呀!

  你的燕赵之行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慨,你到达那里后一定替我到古代仁人志士的墓地去凭吊一下,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,还有过去那种隐藏在屠狗市上的真豪杰吗?替我他们:“的天子已经出现了,可以出来有一番做为了!”

  每当读起这篇古文,我的激动之情都难以自抑。这种跨越千古的关怀与暖意,你只有从韩愈这种大师身上才能感受得到。

  更为重要的是,人才是否能够发挥人才的作用,还要看你是否把他用到了合适的地方。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。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,人们大都耳熟能详,在此重温一下,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才是如何使用人才的。

  淮阴侯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,既没文凭有没品行,常常低三下四到邻居家里混饭吃,在村民眼里是十足的“二流子”。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韩信,说:“你虽然个子高大,又佩带刀剑,可那是人的。你如果真不怕死,就刺我一剑。怕死,就从我裆下爬过去。”韩男欢男爱网信想了想,就真的从他胯下爬了过去,满街人哄堂大笑。

  项梁、项羽起兵时,韩信去投奔他们,还为他们献了很多计策,但一个胯下小儿的话谁人会听?韩信无奈,又投奔了刘邦。刘邦也从心里腻烦这个“混不吝”,碍于情面,让他做了个治粟都尉,管管生产军粮的庄稼汉,韩信没过几天,就又逃跑了。

  萧何如何追韩信,就不再赘述,关键看萧何和刘邦的对话。刘邦骂道:“将领们逃跑了几十名,你不去追,追个二流子干什么?”萧何说:“其他将领都容易得到,韩信这样的人,天下没有第二个。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,没有地方用得着韩信;如果想争夺天下,除了韩信,再没有能和你商量大事的人了。”刘邦说:“我看在你的情面上,用他做将领。”萧何说:“即使让他做将领,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的。” 刘邦说:“用他做大将。”萧何说:“好得很!”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并任命他。萧何说:“大王向来傲慢,不讲礼节,任命大将就像小孩子似的,这就是韩信之所以要离去的原因。大王如果一定想任用他,就选择吉日,先行斋戒,在广场设置高坛,举行隆重仪式。”

  行文至此,不要读者诸公,我自己都感觉有些迂阔了。啰嗦了半天,似乎还没有切入人才到底该如何选拔的正题。这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我自己就不是什么人才,当然拿不出振聋发聩的解决办法。二是即便我有解决办法,有些也不大好摆到桌面上直说,只能用“德才兼备”、“不拘一格”这样的套话敷衍,而敷衍之言不如不说。

  德才兼备不对吗?对,但具体操作的过程却极其复杂,因为金无足赤,人无。曾国藩就曾说过 ,如果要求人才“百长并集,一短难容”,就等于放弃了人才,因此,“要以衡才不拘格,论事不求苛细,无因寸朽而弃达抱,无施数罟以失巨鳞”。

  那“衡才不拘格”容易操作吗?也不大容易。哪些格该拘,哪些格不该拘?什么时间地点该拘,什么时间地点不该拘?思考这些千古疑难问题,如同初涉厨事者得了一个什么佐料都要求适量的菜谱一样,足以令人“丈二摸不着头脑”。因此方法再好,关键要看人怎么使用,伯乐是否有相人之能,容人之量,用人之策,才是问题的关键。

  于是我就真的起萧何来了,他真是一个知道“适量”是多少的好厨师。韩信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势利,萧何却用他做了一锅好菜,真是高手。

 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(http://cdgw.hengpunai.cn:27531/)

关键词:古文什么杂谈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赞助合作: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中航旅游-中航旅游,中航景点,中航旅游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